1. 排水性及磨耗
輪胎胎紋主要是用來排除路面的積水,大部分的輪胎也都有安裝方向的限制,正確的安裝才能發揮正常排水作用。每條輪胎都會設置輪胎磨耗警示點,若胎紋深度已到達磨耗界線,表示輪胎已經沒有足夠的排水效用,應予以更換,否則雨天時,輪胎排水性不足易造成輪胎與地面實際接觸面積變小或未接觸地面而打滑,俗稱水漂。
車輛一旦發生水漂現象,便會影響操控,僅有兩輪的機車若發生水漂時,會因輪胎失去抓地力,致使車輛瞬間失去重心,難逃摔車命運。
2. 爆胎與胎壓
輪胎規格中有所謂的設計最大荷重與最大胎壓,而實務上,汽、機車所使用的胎壓並沒有所謂固定值,而是依輪胎規格與使用條件來決定,以維持最佳的乘坐舒適性並發揮其最佳性能;通常車廠隨車提供的車主手冊上,即有最佳建議的胎壓值。以機車而言,胎壓過低容易導致車輛轉彎滑倒,不可不慎,且無論過高與過低的胎壓均有其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爆胎,因此應依製造廠規定來充填胎壓,並且經常檢查。
而所謂輪胎設計最大荷重是表示:輪胎於最高胎壓時所能承載之最大荷重,若超過設計最大載重時,則容易損傷輪胎結構,增加爆胎的機會。總體而言,輪胎為車輛與地面接觸的介面,其重要性自不用
贅述。而讓所有駕駛者最感到害怕、也最難以預測者莫過於行駛中爆胎,因此,若想降低爆胎風險,務必謹記三項原則:
(1).避免使用老舊輪胎。
(2).避免輪胎外傷。
(3).適當胎壓。當胎壓不足時,可能因輪胎持續變形行駛而導致爆胎。
3. 機車轉彎特性與姿勢
機車轉彎時必須靠車身的傾斜來提供轉向力,轉彎時車身傾斜的姿態可分為同傾斜、外傾斜與內傾斜,這三個轉彎技巧特性與使用說明如下:
以上三個特性必須配合環境、轉向、角度、油門及車速,並非每次過彎都只能採取一個方式;但由於在一般道路上車速不致過快的情況下,的確較少用到內傾斜來過彎,而是外傾斜與同傾斜方式較常運
用到。
..
(1).同傾斜:為身體與車體傾斜角度相同,適合用於半徑較大的彎道;比較接近人的本能反應,視野能見度也比較大,彎道中如有異物,想改變姿勢或路線時,反應比較快速也比較沒有壓力,但車速越高,車身與人的傾角就要越來越大,也相對危險。
(2).外傾斜:身體與車體傾斜角度剛好相反,適用於閃避路面異物(窟窿);雖然此動作身體會和車體呈現反方向傾斜讓人有不安感,但可瞬間取得相當大的車身傾角有利於即時閃避,並可即時拉正車身回復到正常騎姿。
(3).內傾斜:身體向彎道內傾,身體傾斜角度大於車身傾斜角度,乃利用身體內傾重心的移轉來輔助過彎,但此動作如果遇到路面濕滑或是不平整,會比較容易摔倒,安全性比同傾斜與外傾斜來得低。
4. 機車入彎道中的動態反應
入彎前就應減速並完成速度的掌控,並將視線落於進彎的中心點。視線落於進彎的中心點有許多好
處,當道路不平整、有落葉或異物時,因會對行進中的機車造成滑動、跳動甚至非常不穩定的狀態,
所以進彎前提早看到這些問題就可以適時的修正自己的行進路線,掌握突發狀況。
彎道中保持等速,進入彎道後盡量維持車身傾斜角度,手指放在煞車拉柄位置,當遇到突發狀況才不
會因驚慌失措急抓拉柄。由於彎道中的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積小,若是煞車力道沒有控制恰當,便可能鎖
死輪胎摔倒,而車輛在倒地後,更會以直線方向往前滑直到停下來,如此恐怕會波及對面來車造成雙方
傷害,所以操控車身傾斜角度與煞車力道時不宜過度用力。
進入彎道後視線慢慢移向出彎處,經確認前方道路安全時再緩緩加速出彎,如此就能順利完成轉彎的
動作。